近期,長三角(滬浙皖)聯盟地區藥品集中采購引起廣泛關注。表面看,該聯盟僅涉及三個省,但其市場規模不亞于十幾個省的集采聯盟。這也是繼廣東十三省聯盟后,第二個對已到期國采品種續標的聯盟。加上長三角的經濟地位在全國舉足輕重,其續標形勢和操作具有一定的風向標意義。引入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長三角(滬浙皖)聯盟把“綜合評價指標體系”(綜合考評分)引入競價規則,改變了國采“最低價中標”的規則,大輻降價有所減緩。由于價格不再是唯一決定因素,企業的競標策略也會因勢而異。不難推斷,這一規則對實力雄厚、技術水平高的大企業和原中標企業更有利。某種程度上還有些似曾相識,像是過往各省招標模式的回歸。從積極意義上說,這可以糾正惡意報低價,但從帶量采購的目的出發,這種回歸值得商榷。過去,各省招標沒有統一標準,企業規模大小、生產水平各異,產品質量差異大,必須考慮企業規模或水平差別,于是有了“技術標”和“價格標”之說。但是集采今時不同往日,集采前提是一致性評價,過評意味著產品各項指標達到同樣層次,沒必要區分“技術標”和“價格標”,否則,就相當于否認了一致性評價的權威性、普適性和正確性。從前幾輪國采的執行情況看,“降價”是主要目的,也是一大亮點。長三角聯盟集采引入“綜合評價指標體系”,就有了聯想的空間。該體系從藥品和企業兩個維度給競標產品打分。其中,藥品維度相關指標包括質量和療效、臨床適用性(穩定性、安全性)、十五省市價格信息、產品質量等;企業維度相關指標包括企業質量管理水平、企業藥品保障供應能力、企業創新能力、企業社會責任承擔、企業質量抽檢、企業信用評價等。這就增加了彈性操作的空間,大企業、原國采中標企業有了不降價的底氣,或即使降價、幅度也不會很大,而其他企業再降價也于事無補。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再如十五省市價格信息的指標打分方面,大企業和原中標企業基本都能得滿分,小企業的綜合考評分根本無法望其項背,這樣推演下去,很可能出現大企業的綜合考評分比小企業高20分,前者怎么報價都會中標、后者哪怕零報價都不一定能中標的尷尬。可能有人會說:“這樣可以實現資源整合、企業集中淘汰效果。”可是,優勝劣汰要通過市場競爭來解決。比如集采,企業實力不濟,就會在報價和后續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,自然被淘汰,但是加上類似規則,就有可能會使集采效果大打折扣,還可能誤傷一些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,讓其進門無望。當然,長三角聯盟的一些創新還是值得肯定的,如將47個競標品種依據相關產品在此前國采中的競價程度按價格水平分3檔,即20分品種、40分品種和80分品種。競價已經比較充分的產品分值為20分,最不充分產品分值80分。另外,最高有效申報價(即“限價”)也區別對待,大部分以國采最高中標價為限價(國采有多家中標,取最高中標價),但80分品種的限價卻取國采最低中標價。這是在充分繼承國采優點的基礎上,充分考慮具體情況,而不是墨守成規,讓集采競爭更為充分。省級聯盟成國采補充經過3年多的努力,我國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取得了很大成績,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。目前,集采進入了一個新階段,從單獨的“國采”過渡到“國采+聯盟采購”,即國家與省兩級分層推進、分批開展、分類施策。過評品種由國家集采,未過評品種由省級聯盟集采。國家集采實踐證明,思路正確,政策得當,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。省級集采要充分領會國家政策,發揮優勢,成為國家集采的有力補充。尤其是在非過評藥品、生物制品和中成藥這些探索性強、情況復雜的集采中,蹚出一條出路,如目前大家急切盼望的生物藥集采,看誰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。 經過省級聯盟集采,不少品種的價格會在此前國采中標價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,但降的幅度能不能達到預想要求就不好說了,應該說幅度不會太大。隨著省級聯盟集采數量增多,尤其是國采續標增加,省級聯盟集采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,政策制定需慎之又慎。總之,無論如何集采,公開、公正、降價、惠民都是大勢所趨。采購規則可以靈活多樣,但采購的宗旨萬變不離其宗。本站系本網轉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!